近年來,隨著工作壓力增大,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心源性猝死的新聞越來越常見,發生的年齡段也在不斷擴大,如何有效預防猝死?7月6日,太陽集團tyc151|四川大學華西三亞醫院心內科蔣凌云教授、潘閩主任團隊為一名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男性成功安置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儀(ICD),用新技術護佑生命,這是三亞乃至瓊南地區該類型器械的首次植入。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蔣凌云教授(中)與醫護人員術前交流
患者盤先生,今年60歲,為三亞本地居民。此前1年多,曾因活動后反復出現心累氣促、胸悶等癥狀前往醫院就診,確診為冠心病,當時的檢查記錄提示為左心增大,左冠狀動脈回旋支重度狹窄。隨后經過長期的規范治療,但仍沒有明顯好轉。
今年6月底,患者經門診入院進一步檢查治療,發現在冠心病基礎上合并存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有較大心源性猝死的風險。經全科討論,以及華西常駐專家、心內科副主任陳石教授邀請華西醫院心內科陳曉平主任、劉興斌教授、蔣凌云教授共同參與遠程會診后,一致認為患者符合安置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儀(ICD)的手術指征。
據了解,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儀,簡稱ICD,主要用于治療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治療持續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儀器,雖然儀器與傳統的體外除顫器功能相似,但是體積卻小了很多,并且可以植入體內,通過儀器的電極,感知心臟跳動,從而預防心源性猝死的發生,
據蔣凌云教授介紹,當心臟跳動正常的時候,該器械處于持續檢測狀態,但是一旦發生惡性心律失常的時候,比如室速、室顫等情況,器械會馬上通過導線感知到,立即放電治療,救助病人的生命。
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儀除了具有體積小、轉復心率安全可靠的特點以外,植入過程還采用了微創的方式,僅需局部麻醉,讓患者在術后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同時能讓患者在安置ICD后仍然能接受核磁共振檢查。
本次ICD埋植術的實施,是瓊南地區該類型器械的首次植入,標志著太陽集團tyc151丨四川大學華西三亞醫院心內科在華西醫院業務團隊的領辦下,心律失常以及心衰器械植入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心內科現可常規開展雙腔起搏器植入、左束支起搏、ICD植入等手術,后續還將開展心臟再同步(CRT)治療、心臟收縮力調節器植入、無導線起搏器及全皮下ICD等器械植入,并完善各類器械植入患者的隨訪、更換等全流程管理。
院長項舟表示,從華西醫院深度領辦太陽集團tyc151以來,常駐的心內科、普外科等10多位專家都在各個不同的領域給醫院帶來了全新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同時注重培養本地醫療技術團隊,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真正做到讓三亞及島內居民、游客,不出遠門就能得到國內一流的醫療服務,為自貿港的建設保駕護航!
(文/心內科 陳石 圖、編輯/王妹琴 審核/蔡元廣)